现代题材戏曲的经典剧目应当抢救

2021-03-07 17:05来源:京剧艺术网阅读量:6969


 
     近来,北京京剧院挖掘抢救了几出很少见的戏码:《嫦娥奔月》、《高亮赶水》、《黄一刀》、《白良关》、《李七长亭》、《火牛阵》、《桑园寄子》等,尽管不一定有多大的轰动效应,但毕竟让中青年演员把这些有特色的戏传下来了。由此,我想到了比这些传统戏年轻一些的现代戏,也应当抢救了。
     随着袁世海、方荣翔、洪雪飞、沈金波、李丽芳、马长礼、高玉倩、钱浩梁、谭元寿等名家的去世,当年拍成电影的现代戏主演,永远离开我们的人,已经不计其数了。不完全的统计,现在仍然健在者已不多,他们是:杜近芳(饰吴清华)、冯志孝(饰洪常青)、曲素英(饰连长)、刘长瑜(饰铁梅)、杨春霞(饰柯湘)、童祥苓(饰杨子荣)、王梦云(饰李母)、孙正阳(饰栾平)、齐淑芳(饰常宝)、李崇善(饰陆长海)、华文漪(饰陆妻)、宋玉庆(饰严伟才)、沈健瑾(饰崔大嫂)、李长春(为高志扬幕后伴唱)、李炳淑(饰江水英)、马名群、(饰李志田)、李元华(饰阿莲)、李维康(饰小英)、李光(饰赵勇刚)、李宝春(曾用名李宝宝,李咏春,饰李石坚)、刘桂欣(饰杜妈妈)等。有的演员还在两部戏中任主演,李炳淑(《审椅子》)、齐淑芳(《磐石湾》)。目前,这些名家多数已不再登台,有一些剧目由中青年演员复排了,但实话实说,多数达不到当年的水平,应趁着名家健在抓紧重排。
     还有一些很好的现代戏,当年没有拍成电影,如《六号门》、《黛诺》、《洪湖赤卫队》、《芦花淀》、《送肥记》等很有特色。《六号门》里面胡二夫妻在“卖子”中一人门里、一人门外的对唱;《黛诺》中充满景颇风格的青衣、老生唱腔;《送肥记》的精彩做派和舞蹈表演,都是相当的有水平,也非常能够体现京剧艺术本身的特色,现在看不到,听不到了,十分的可惜。《节振国》、《红嫂》、《苗岭风雷》还能否复排?昆曲中的《红霞》、《红色娘子军》还能否再演?这些都是问号。这些现代剧目有很好的戏曲基础和观众缘儿,也就是戏缘。与其排一些仓促上马、底子较差的现代戏,不如把一些好听好看的现代剧目整理加工一下。不能演全剧的,可以演选场,让这些上个世纪50年代至末至70年代中期凝聚了众多人才心血的作品流传下来,不至于抛掷“冷宫”。
     听说如今戏曲院团排一出新戏就能得到一大笔资助,可是多数新编戏仅仅演两场就扔了,刀枪入库,真是白浪费钱,这个政策也该改改了。挖掘抢救传统戏和现代经典剧目,应当在地位上重于图解政策、活报剧式的新编戏才对。
 
作者:刘杰
标签: 京剧 刘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