刘杰|从稀稀拉拉的掌声说起
2024-01-27 09:17来源:京剧艺术网阅读量:3866
“谢谢观众稀稀拉拉的掌声”,这句您听着耳熟吗?可笑吗?能算作是逗哏吗?这是一些青年相声演员上台"垫话儿"的头一句,说完之后,观众们又给了一次比稀稀拉拉强一点的掌声。有的段子说完了,得到的是还不如开头稀稀拉拉的掌声呢!我在民族宫剧场听过北京曲艺团一对青年演员的新段子,楞是没有一个“包袱”抖响,攒底“包袱”也是“闷”的,全场听众都没有笑过一回,连裂嘴的表情我全没见到。之后的几个段子,鲜有“包袱”响,就差演员下台挠腋窝了,几台相声晚会多数如此,您说能给热情掌声吗?而且没有一个段子返场,听者觉得无趣,呼吁你返场干嘛?听鼓曲也如此,尽管唱得挺好,也没有返场。
听歌曲,如果是不大出名的演员,又是跟着伴奏带唱,也没有返场,主持人如果不安排返场,歌手伴着稀稀拉拉的掌声,唱完一鞠躬就走。听戏曲"段活儿",掌声不热烈,也很少有返场。十几位演员一人一段,还不够主持人忙活呢!当然,戏曲名家不一般,唱一段之后再加一小段,这种现象不少。
一方面是节目不吸引人,相声段子的脚本就差着功夫,仓促而作,演员功底不足,可能有些青年演员认为,会说话加上嘴皮子“溜”,就能上台,结果相声变成了"文革"期间火了一大阵子的"对口词"。
歌曲创作这些年量很大,但能流行的很少,很难滿足老中青三代人的需求,这就出现了知名歌星的独唱会热,一般的演出,如"北京欢迎你"这样六、七位演员使用伴奏带演唱,就难以吸引人。
另一方面,观众也有审美疲劳,以京剧为例,如果总是唱《武家坡》、《醉酒》、《别姬》、《红娘》、《珠帘寨》选段,恐怕不招人了。要是来一段《逍遥津》、《跑城》、《节振国》、《磐石湾》看看观众的反应,可能会有不同。有几位业内人士公开说,现在懂戏的人少多了。这是事实,观众不等于戏迷,有些人进剧场就是图个冬暖夏凉,坐一会儿就睡了,看一阵儿就走了,有些人只知道听"叫小番"时鼓掌,至于其他,则是“擀面杖吹火”。反正是公益场,不花钱,指望听噌戏的鼓掌,没门儿!
前几天我在长安大戏院看京剧《齐白石》,这是一出小众的戏,按电影界的说法是"文艺片"。快开演时,一位看着似从事表演的女士,手里还有一大叠票。我要了一张,是二层一排,我挺高兴。乍一看二楼近乎全满,再仔细一看,全是美女帅哥,疑似为艺术院校学生。开演20分钟后,这些年轻人开始跑动,进进出出不停。由于座位行距很窄,我个大腿长,必须站起来才能让人过去,但这些后生越发坐不住,总是出来进去,还是跑着,跺得楼梯嘭嘭响,闹得我无法看戏。起立、坐下不知多少次,我索性数了一下,楼上共六排,这六排的年轻人跑动约80人次。您可能都不信!我在剧场看戏深受周边观众过多走动、聊天、打电话、玩手机、拍照、睡觉打呼噜的影响,每一场约有20多人次这样干扰别人,这次一数,太多了!拜拜了,齐老先生,我真没法静下心来欣赏了。是这出戏不吸引人?还是一些观众不文明、缺教养?我也说不清了。
还想说一句,名团名家也要符其名,让作品叫人。您说相声,总是"山东二黄",二十年不变,也就“黄”了。而剧场管理也要跟上去,对不文明行为说个"不",提倡文明观演,不然,就会总是稀稀拉拉的掌声。